往往到发展商不再给予物管企业补贴时,物管企业要继续维持原有的服务水平,就只有通过提高物管费或降低服务标准来实现。
过去,我们谈到楼市,关心的往往只是开发和买卖交易的过程,甚少关注到物业管理。往往都是到楼盘入伙,业主才与物业公司见面。而楼盘入伙时,小区硬件配套都已定型。发展商交付物业的程度,决定了物管公司后期管理的难易度以及投入的多少。物管费的定价,也是由发展商在销售房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的,为了楼盘销售而限制物管费的定价,同时,也为了楼盘销售而提出类似“英式管家”等各类彰显尊贵的特色服务。而对后期接手的物管企业来说,由于物管费已经被限定了标准,很难在后期管理时真正去聘请一个“英式”管家。
这样的通行做法导致了这样一个现象:每到年终,物管企业“晒帐单”的时候,各家物管企业就纷纷叫苦连连,“小区收缴率低、物价成本上涨、入不敷出、连年亏损”等呼声不断。
不过,让人意外的是,我们还看到,尽管各家物管企业在“晒帐单”的时候都说自己亏损。但每当市场上出现一个新项目在招标物管时,最终中标的大部分仍是发展商下属的物业公司。
这其中的原因在于,由于物管行业诞生的背景是脱胎于房地产行业,这也导致了物管企业与发展商之间难离“父子关系”。物管企业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发展商的售后服务部门被定义的,为开发商解决各种售后问题,物管企业的顾客服务价值也转化成为了楼盘销售的“隐性推手”。发展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,短期内也乐于为此“埋单”。但这种运作模式,导致物管行业对物业本身实施专业管理的淡化,也导致物管企业对物管费丧失了定价议价权。往往到发展商不再给予物管企业补贴时,物管企业要继续维持原有的服务水平,就只有通过提高物管费或降低服务标准来实现。今年7月,上海出现多家物管企业集中“抛盘”———即对合同期满的小区不再续签物业合同,为舆论关注。据报道,这些撤出的小区多属于这类情况:因前期物业管理结束,物管企业想涨价,但最终无果。发展商合约到期,补贴结束,无利可图导致物管企业选择了退出。
事实上,构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并不仅仅是市场机制的不成熟,也有物管企业自身的原因。比如,过去我们曾经倡导“多种经营,以业养业”。而事实上,对于任何一个独立运作的行业来讲,本身主营业务若无法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,那么,脱离主营、发展次业的解决之道也无疑是“饮鸩止渴”,这等同于经营餐馆生意不好,而转去卖衣服来补贴,物管行业应致力于主营业务来提升赢利能力。
另外,再来谈一个问题,对业主来说,物管企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?或者说,好的物管企业应该是怎样的呢?
首先,房子作为人们的一项大宗投资,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房屋的保值和增值。专业的物管企业除了保障小区的安全、整洁,更重要的是帮助业主管好这项大宗投资,通过专业管理使业主的房屋损耗减少,使用寿命延长。
其次,小区各项管理和服务的支出都来源于业主缴纳的物管费,而专业的物管企业会提前对小区物业进行规划,对各项支出提前预算并公示,使业主清楚了解物管费花在了哪里。但现在,大部分小区都还是只公示支出,很少有公示预算,这也和物管企业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息息相关,物管企业是否具备对小区物业提前规划的能力,是否具备专业管理的能力,是否能够积极应用新技术,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服务,也是判断物管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。【来源】物业管理 陈之平
下一篇:业主不缴物业费将在小区公示